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
實習生 徐子雯
隨着近期交通銀行、國海證券、招商銀行、中信證券等上市金融機構2023年年報的披露,其控股、參股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也隨之出爐。截至2024年3月27日,包括南華基金、國海富蘭克林基金、方正富邦基金、長盛基金、招商基金、國聯基金、中海基金、華夏基金、交銀施羅德基金、信達澳亞基金等在內的約10家基金公司經營情況揭開面紗。
受去年市場震盪和降費改革等因素影響,基金公司2023年業績普遍下滑,僅有少數公司實現正增長。整體來看,行業馬太效應凸顯,頭部基金公司盈利能力依舊強勁,部分小型基金公司處於盈虧線附近。
多數公募業績下滑
從最新披露的營收情況來看,有3家公募基金2023年的淨利潤超過10億元。
華夏基金以20.13億元的淨利潤暫時領跑全市場,相比2022年的21.63億元下降6.93%。招商基金淨利潤從2022年的18.13億元下降至2023年的17.53億元,下滑3.31%。交通銀行發佈的2023年年報顯示,交銀施羅德基金去年實現淨利潤12.01億元。
此外,國海富蘭克林基金、長盛基金、信達澳亞基金、中海基金等公司去年淨利潤均出現下滑。其中,國聯證券旗下小型公募中海基金2023年實現營收1.37億元,同比下滑25.14%;淨利潤虧損6698.33萬元,創下2018年以來新低。
2023年,公募基金實施費率改革,主動權益基金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普遍下調。深度佈局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基金公司業績受影響程度較大,如交銀施羅德基金2023年業績同比減少24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走出特色發展之路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則逆勢實現業績增長。首家期貨控股的公募基金南華基金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0.71億元,較2022年的0.51億元增長39.22%,淨利潤由2022年的虧損0.11億元到2023年盈利119.41萬元,成功實現扭虧,這也是公司成立7年多來首次盈利。
方正證券持股66.7%的方正富邦基金實現營業收入2.72億元,同比增長6.41%;淨利潤4459.50萬元,同比增長63.66%,均創歷史新高。
管理規模穩中有進
儘管公募基金業績普遍出現下滑,但這並不妨礙其蓬勃發展的態勢,大多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實現提升。
據中信證券年報披露,2023年華夏基金總資產達到187.94億元,同比增長6.48%。截至報告期末,華夏基金本部管理資產規模爲1.82萬億元。其中,公募基金管理規模1.32萬億元,機構及國際業務資產管理規模5059.20億元。
中信證券在年報中稱,華夏基金去年在產品成立數量、ETF規模和增量上保持行業領先;權益基金中期投資業績排名行業前列,社保投資業績出色;貨幣基金規模實現較快增長,積極推進養老三大支柱業務,引領消費類REITs業務發展,並正式獲批股權投資子公司牌照。
同時,招商銀行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,招商基金去年年底總資產達141.51億元,淨資產爲93.25億元,較上一年分別增長14.96%和14.07%;非貨公募基金規模達到5755.68億元,較上年末增長2.62%,整體資管業務規模1.55萬億元,較上年末增長4.73%。
國元證券發佈的年報也顯示,長盛基金去年資產管理規模爲1198.71億元,同比增長20.40%;其中公募基金規模爲800.02億元,同比增長33.60%;非貨管理規模增至564億元,增加149億元,增幅爲35.90%。
2023年年末,方正富邦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爲611.67億元,同比增長111.82億元,增幅爲22.37%。
不過,也有基金公司發展出現滑坡。截至2023年12月31日,交銀施羅德基金總資產爲77.83億元,淨資產爲67.05億元,管理規模從接近6000億元縮水至4872億元。
持續提升
投研能力是根本
公募基金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,如何在新形勢下尋找突破口?爲持有人創造豐厚回報的同時,如何才能實現規模和業績的持續增長?這是大多數基金公司正在思考的問題。
Google Pixel 9渲染圖曝光!外型激似iPhone 15 傳一型號重磅回歸
招商銀行在年報中表示,2023年招商基金圍繞公募基金“高質量發展”要求,在基金市場遇冷的挑戰下優化產業鏈研究小組設置,推進投研數字化平臺建設,持續提升投資研究能力;同時堅持逆勢佈局權益型產品,落地行業首批混合估值產品、央企股東回報ETF、管理人讓利產品及首隻綠債指數產品,通過業務模式的創新滿足投資者需求。
交通銀行在年度報告中表示,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持續提升投研核心競爭力,在權益投資、多元資產投資、固定收益投資、投顧策略等領域均形成風險收益特徵明晰的產品體系,努力打造具有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,助力集團深化財富金融特色。
中信證券也表示,華夏基金將繼續堅持高質量發展道路,持續完善產品佈局,不斷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,鞏固傳統業務優勢,引領創新業務發展,拓展機構及國際業務版圖;加速推進公司數字化轉型,加強人力資源體系建設,保持行業綜合競爭力。